獲取試驗方案?獲取試驗報價?獲取試驗周期?
注意:因業務調整,暫不接受個人委托測試望見諒。
凝血分析儀是一種用于評估人體凝血功能的醫學檢驗設備,通過檢測血液凝固過程中的各項指標,幫助診斷出血性疾病、血栓性疾病或監測抗凝治療效果。以下是關于凝血分析儀檢測的詳細介紹:
一、常見檢測項目及臨床意義
-
凝血酶原時間(PT,Prothrombin Time)
- 原理:評估外源性凝血途徑(依賴凝血因子Ⅱ、Ⅴ、Ⅶ、Ⅹ)和共同途徑的功能。
- 臨床應用:
- 監測口服抗凝藥(如華法林)的效果(國際標準化比值,INR)。
- 評估肝臟合成功能(凝血因子由肝臟產生)。
- 診斷維生素K缺乏或DIC(彌散性血管內凝血)。
-
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(APTT,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)
- 原理:評估內源性凝血途徑(依賴凝血因子Ⅷ、Ⅸ、Ⅺ、Ⅻ)和共同途徑的功能。
- 臨床應用:
- 監測肝素抗凝治療的效果。
- 診斷血友病(如因子Ⅷ或Ⅸ缺乏)。
- 篩查狼瘡抗凝物(抗磷脂抗體綜合征)。
-
凝血酶時間(TT,Thrombin Time)
- 原理:檢測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的能力。
- 臨床應用:
- 評估纖維蛋白原水平或功能異常(如低纖維蛋白原血癥)。
- 檢測肝素殘留或纖維蛋白降解產物(FDP)的影響。
-
纖維蛋白原(FIB,Fibrinogen)
- 原理:直接測定血漿中纖維蛋白原濃度。
- 臨床應用:
- 評估出血風險或血栓傾向。
- 診斷先天性纖維蛋白原缺乏癥或DIC。
-
D-二聚體(D-Dimer)
- 原理:檢測纖維蛋白降解產物,反映纖溶系統活性。
- 臨床應用:
- 排除深靜脈血栓(DVT)或肺栓塞(PE)。
- 輔助診斷DIC或溶栓治療監測。
二、檢測原理
凝血分析儀主要采用以下方法:
- 光學法(比濁法):通過檢測血漿凝固過程中光信號的變化(透射光或散射光)判斷凝固終點。
- 磁珠法(機械法):利用磁場中磁珠的擺動幅度變化,檢測血液凝固時黏度增加導致的運動阻力。
- 電流法:測量電極間電流變化,反映纖維蛋白形成導致的導電性改變。
- 發色底物法:通過酶促反應產生的顏色變化定量特定凝血因子活性(如抗凝血酶Ⅲ)。
三、樣本要求
- 采集:靜脈血(通常為藍色頭蓋管的枸櫞酸鈉抗凝血,抗凝劑與血液比例1:9)。
- 處理:需在采血后1-2小時內完成檢測,避免溶血、脂血或氣泡干擾。
- 特殊情況:高紅細胞壓積(HCT>55%)需調整抗凝劑用量,避免假性結果。
四、臨床應用場景
- 術前篩查:評估患者凝血功能,降低手術出血風險。
- 抗凝治療監測:如華法林(看INR)、肝素(看APTT)。
- 出血性疾病診斷:如血友病、血管性血友病(vWD)。
- 血栓性疾病評估:結合D-二聚體排查靜脈血栓。
- 產科及重癥醫學:監測妊娠期凝血狀態或DIC進展。
五、注意事項
- 藥物干擾:抗凝藥(肝素、華法林)、抗血小板藥(阿司匹林)可能影響結果。
- 生理因素:妊娠、月經期、劇烈運動可能導致凝血指標短暫變化。
- 技術誤差:采血不當(如止血帶使用過久)或樣本保存不當可能導致假性異常。
- 結果解讀:需結合臨床病史、其他實驗室檢查(如血小板計數)綜合判斷。
六、異常結果示例
- PT延長:提示外源性凝血途徑異常(如維生素K缺乏、肝病)。
- APTT延長:可能為血友病、肝素治療或存在凝血因子抑制物。
- D-二聚體升高:常見于血栓性疾病、DIC、感染或惡性腫瘤。
凝血分析儀檢測是凝血功能障礙診斷和管理的核心工具,需規范操作并嚴格質量控制,以確保結果準確性。
實驗儀器
測試流程

注意事項
1.具體的試驗周期以工程師告知的為準。
2.文章中的圖片或者標準以及具體的試驗方案僅供參考,因為每個樣品和項目都有所不同,所以最終以工程師告知的為準。
3.關于(樣品量)的需求,最好是先咨詢我們的工程師確定,避免不必要的樣品損失。
4.加急試驗周期一般是五個工作日左右,部分樣品有所差異
5.如果對于(凝血分析儀檢測)還有什么疑問,可以咨詢我們的工程師為您一一解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