獲取試驗方案?獲取試驗報價?獲取試驗周期?
注意:因業務調整,暫不接受個人委托測試望見諒。
顆粒直徑檢測是材料科學、化工、制藥、環境監測等領域中常見的分析需求,主要目的是確定顆粒的粒徑分布、平均直徑或特定尺寸范圍內的顆粒占比。以下是常見的檢測方法及其應用場景:
1. 激光衍射法(Laser Diffraction)
- 原理:通過顆粒對激光的散射角度和強度反推粒徑分布(基于米氏散射理論)。
- 適用場景:
- 液體或氣體中的懸浮顆粒(如乳液、納米材料)。
- 粒徑范圍:0.1 μm ~ 3 mm。
- 優點:快速、重復性好,適合寬分布樣品。
- 缺點:需假設顆粒為球形,對非球形顆粒誤差較大。
2. 動態光散射(DLS,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)
- 原理:分析顆粒在液體中布朗運動導致的光強波動,計算粒徑。
- 適用場景:
- 納米級顆粒(1 nm ~ 1 μm)。
- 膠體、蛋白質、高分子溶液。
- 優點:適合小顆粒,無需校準。
- 缺點:對樣品純度要求高,易受團聚干擾。
3. 顯微鏡圖像分析法
- 光學顯微鏡:
- 粒徑范圍:1 μm ~ 1 mm。
- 手動或軟件分析圖像(如ImageJ)。
- 電子顯微鏡(SEM/TEM):
- 粒徑范圍:1 nm ~ 100 μm。
- 高分辨率,可直接觀察形貌。
- 優點:直觀、可分析形狀和結構。
- 缺點:耗時,樣本制備復雜(如鍍膜、干燥)。
4. 庫爾特計數器(Coulter Counter)
- 原理:通過顆粒通過微孔時的電阻變化測量體積,推算直徑。
- 適用場景:
- 液體中的細胞、微米級顆粒(0.4 μm ~ 1.6 mm)。
- 優點:高精度,適合窄分布樣品。
- 缺點:易堵塞微孔,需導電介質。
5. 沉降法(Sedimentation)
- 原理:根據斯托克斯定律,通過顆粒在液體中的沉降速度計算粒徑。
- 方法:
- 重力沉降:1 μm ~ 100 μm。
- 離心沉降:0.01 μm ~ 10 μm。
- 優點:設備簡單,適合大顆粒。
- 缺點:耗時長,需已知密度和粘度。
6. 篩分法(Sieving)
- 原理:使用標準篩網分離不同粒徑的顆粒。
- 適用場景:
- 優點:低成本,操作簡單。
- 缺點:僅適用于較大顆粒,無法分析形狀影響。
7. 超聲衰減法(Ultrasound Attenuation)
- 原理:通過超聲波在懸浮液中的衰減特性反推粒徑。
- 適用場景:
- 高濃度懸浮液(如陶瓷漿料、藥品)。
- 粒徑范圍:10 nm ~ 1000 μm。
- 優點:可在線監測,無需稀釋樣品。
- 缺點:需復雜算法處理數據。
選擇檢測方法的關鍵因素
- 粒徑范圍:納米級(DLS)、微米級(激光衍射)、毫米級(篩分法)。
- 樣品狀態:液體、粉末、懸浮液、干粉。
- 精度需求:是否需要統計分布(如D10, D50, D90)或單顆粒分析。
- 成本與時間:電鏡成本高但分辨率高;篩分法低成本但粗糙。
- 標準規范:遵循行業標準(如ISO 13320激光衍射法、ISO 22412 DLS法)。
典型案例
- 制藥行業:激光衍射法檢測藥物顆粒均勻性(符合USP標準)。
- 納米材料:DLS或TEM分析量子點粒徑。
- 土壤/砂石:篩分法+顯微鏡輔助。
若有具體應用場景或樣品類型,可進一步優化方案!
實驗儀器
測試流程

注意事項
1.具體的試驗周期以工程師告知的為準。
2.文章中的圖片或者標準以及具體的試驗方案僅供參考,因為每個樣品和項目都有所不同,所以最終以工程師告知的為準。
3.關于(樣品量)的需求,最好是先咨詢我們的工程師確定,避免不必要的樣品損失。
4.加急試驗周期一般是五個工作日左右,部分樣品有所差異
5.如果對于(顆粒直徑檢測)還有什么疑問,可以咨詢我們的工程師為您一一解答。